玄学是混合儒道两家的思想的。他们所注重的书,是《易经》和《老子》、《庄子》。所考究辩论的,大概都是哲学上的问题。至于佛学,则初输入时,都是些小乘之说。信他的人,亦大抵是宗教上的信仰。公元4世纪之末,大乘经典,开始流行。从此以后,佛教的哲学,就日盛一日。[5]佛学盛行之后,自然有将他和中国固有的思想相比较的。于是有人主张佛学和儒道,两家之学,名异而实同。也有人主张根本上不能兼容的。彼此辩论之说亦不少。
当时虽在丧乱之际,讲学之风亦颇盛行。有名的经学大师,门徒往往至于千百。他们或者公开讲演,或者集众辩论。辩论之际,也是很激烈的。[6]讲玄学、佛学的人,亦有此种风气。有学问的君主,如梁武帝、陈武帝等,亦时时聚集群臣,亲临讲会,他们所讲论的话,编纂成书的也不少。[7]
隋唐之经学
到隋唐之世,风气又一变了。此时义疏之学,派别繁多,就是专门研究的人,亦不能尽通。谨愿之士,都苦其琐碎;浮夸的人,则借此自炫。义疏之学到此,就有加以整理的必要。而当东晋南北朝之世,南北治经的风气,亦有不同。北方是谨守汉人旧说的,南方则王肃一派之学颇盛。晋以后人的说经,又颇有杂以玄学的。隋朝统一以后,论政治是南并于北,论经学则北并于南。唐太宗时,命隋朝的宿儒孔颖达等纂修《正义》。至高宗时,又加订正颁行。所取的都是南方之说。隋唐之世,是文艺盛而经学衰的。唐代读经的人,大抵是为应科举起见。既有官纂之本,别种书,注意的人就少了,而南北分离的经学,至此遂告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