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大概八成是。
……
研究者:这次没考好和孩子的努力程度有关吗?
母亲:有关系,我们的孩子就是特别懒,不愿意学习。
研究者:是吗,××(孩子名字)?
儿子:两个字。(暗指答案为“不是”)
母亲:是吗?你自己说。
儿子:o、n倒过来。
母亲:o、n倒过来是什么,是什么?
儿子:no。
研究者: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儿子:不知道。
母亲:不过,这一阵比以前好点了。
儿子:本来上音乐课呢,老师喊我,我还以为老师让我下楼玩呢,结果是考试。
母亲:你喜欢音乐课吗?
儿子:起码……
母亲:起码不用动脑子是吧。
儿子:起码不费笔油。
在上面的谈话片断中,每当母亲对儿童的成绩或学习情况进行消极评价或者研究者问到有关学习的问题时,儿童的回答要么是极其简单的“对”“不知道”,要么就是网络用语、学生群体的用语,或者用无厘头的方式岔开话题,造成答非所问的效果。但应该注意,以上的沟通片断中母亲对儿子有一句积极评价(“这一阵比以前好点了”)和一个中性提问(“你喜欢音乐课吗?”)。这两句话都得到儿子的积极、正常的回应。母子在沟通中还有一段关于数学老师表现的评价,其中儿子能对老师的表现和同学们的反应做出明确而恰当的评价,这也表明儿童的表达能力正常,只是在和母亲进行有关学业问题的沟通时有意制造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