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徐国已经彻底失去了淮夷,而这些年的徐国,又在干什么呢?原来此时的一代徐偃王效仿前辈徐驹王大行仁义,不修武备,倒也收服了不少淮夷小国。在楚国灭亡舒蓼后,大夫王孙厉劝楚庄王进攻徐国,庄王开始认为徐偃王仁义,不可伐;王孙厉冷笑道:“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攻打弱国,不过像大鱼吃小鱼、老虎吃猪头一样,怎么不能攻打呢?”楚庄王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就大举楚军攻伐徐国。徐偃王在此时居然露出妇人之仁,不忍心让士兵交战,而是举国东迁退守到苏北(邳州良王城遗址可能是徐国后期都城),倒也有不少老百姓追随他,但徐国从此沦为楚国的附庸。
徐偃王临死前终于有点明白了,感慨道:“我依靠文德而不修武备,好行仁义而不懂诈术,所以才有这个结果啊!”但他明白得太晚,成为了韩非子的笑料,《韩非子》说:“故(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徐偃王的问题在于迂腐。这一代徐偃王比先祖徐驹王的水平相差甚远,偏偏又生在一个战乱时代。徐旭生先生也认为:“它们(淮夷)受他(徐偃王)的影响,他却不能或不肯用兵力把它们夷灭、统治,更进一步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强固的国君,像齐、晋、秦、楚、吴、越的样子。仁义的颂抑,迂腐的诟詈,全同他不能组成强大国家的气质有关系。”韩非子所谓“吴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