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伤亡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庞大,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1983年6月,10万以色列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撤出黎巴嫩,导致了以政府的垮台。1985年1月,以色列内阁通过决议,决定从黎撤军,并于6月全部撤完。战争使近700名以色列士兵阵亡,数千人受伤。沙龙在战后迫于舆论的压力辞去了国防部长之职。
黎巴嫩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沙龙的个性和他的世界观,显示了他极端的暴力行为和疯狂的毁灭欲。早在1982年初,以色列政府总理贝京决定把关于吞并戈兰高地的决议草案提交议会议员表决,与此同时,国防部长沙龙抛出了他的“大以色列”计划,并向议会散发了“计划”的全文。这项计划虽未被通过,却在国际上和以色列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计划露骨地指出,1967年以色列的战略是扩大它的面积,到80年代,已变成要求扩大它的安全边界范围。以色列的未来战略应是使以色列在一个从它的周围阿拉伯国家出发,东至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至土耳其,西至非洲,同南非汇合的行动。沙龙在“大以色列”计划中提出,以色列应该对黎巴嫩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占领黎巴嫩的大部分,然后,再把它交给亲西方的黎巴嫩长枪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