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但尼修道院的回廊,巴黎,1140——1144年
絮热想要重振古罗马时期的荣光,但他创造出来的风格恰恰偏离了古代的建筑形式。这不仅是历史上第一次偏离,而且是为时最久的一次偏离。当时这种风格被简单地称为“法式风格”(数百年后被称为“哥特式”),它凝聚着12世纪初建立的众多大学与学院的学术成就。当时的人们对古代经典,如普林尼、西塞罗和柏拉图,又重新产生了兴趣,也对理性探讨重新产生了信心,典型一例就是皮埃尔·阿伯拉尔(Pierre Abelard),他以哲学与神学雄辩著称,追随者众多,还曾与研究古代语言的学者埃洛伊思·德阿让特伊(Hélo?se d’ Argenteuil)相爱,留下一段著名的爱情故事。阿伯拉尔与德阿让特伊都是当时学术复兴运动的一员,在一定意义上,这股浪潮来源于阿拉伯学者对古代典籍的保护与翻译工作,并经由西班牙传入了欧洲。絮热还曾写道,“每一种生灵,无论是否可见,都是光之主创造的一束光……对我而言,石块或木片也都是一束光……每当我通过一块石头而有所感悟,它们于我而言就变成了光,也就是说,它们给我带来了启迪”[213]。阿尔哈曾的《光学书》的核心思想是:眼睛是用来接受光线而非发出光线的。虽然这一理论言辞含糊,却言之有理且颇具诗意。当时有位诗人认为,若想要观察和理解大自然,就必须了解阿尔哈曾的著作,了解有关镜子或彩虹的各种光学知识。这位诗人是宫廷爱情诗《玫瑰传奇》(Roman de la Rose)的作者之一,写下这首诗作之时,正值欧洲各地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宏伟教堂,一建就是100多年[214]。